近些年来,碳纳米管、石墨烯、金刚石膜等先进碳基材料以及与之相关的MEMS(微机电系统)和NEMS(纳机电系统)技术开展迅速,为体积小、质量轻、集成度高、感知灵敏度和分辨率优异、使用寿命长的传感探测装置的应用奠定了基础。
其中,金刚石薄膜半导体探测器具有暗电流小、时间响应快、禁带宽度大、载流子迁移率高、电阻率极高、介电常数低、击穿电压大、热导率高等优异特性。其信噪比高,对可见光几乎零响应,电荷收集效率比硅探测器快4倍,可在室温至较高温度(约600℃)环境中正常工作,且无需外加冷却系统,极大减小了探测器的质量与体积。尤为重要的是,金刚石薄膜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、耐辐照特性和抗辐照干扰能力,能在极端恶劣的强辐射环境中正常工作,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半导体传感探测器材料。
图1 金刚石与其他半导体材料的关键特性对比
由于硅、砷化镓等窄带隙半导体器件无法在200 ℃以上高温环境中长期工作,限制了它们在高温有毒气体探测领域的应用。早在1998年,Gurbuz等就已设计出催化剂/吸附性氧化物/绝缘体/半导体构型的Pt/SnOx/i-金刚石/p-金刚石结构的金刚石基气体传感器,可在数秒响应时间内探测出微量O2和CO气体;随后,该研究小组研制出尺寸小、工作温度范围宽、灵敏性佳、响应及恢复速度快的Pd/i-金刚石/p-金刚石构型的气体传感器,可对苯、甲苯气体实施有效探测,其结构如图1所示,这种结构的传感器具有优良的气敏特性,其响应时间快、气体选择性佳。
图2 金刚石基气体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
基于金刚石薄膜的带电粒子或射线辐射探测器的结构如图所示。金刚石薄膜的两面分别镀上金属电极,当高能量粒子或射线透过金刚石薄膜时,可与金刚石发生作用使其产生电离激发,金刚石中产生的正负电子-空穴对载流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向探测器的两电极漂移,从而被收集而产生电流脉冲信号,电流信号经放大后被检测到。
图3 带电粒子或射线辐射金刚石探测器结构
质子对金刚石进行辐照时,能量越高的质子其运动速度越快,其与金刚石的作用截面越小,所造成的损伤也越小,故金刚石在高剂量质子探测领域具有优良的应用前景。CVD金刚石对不同能量级的质子表现出不同的抗辐照性能,对于100 MeV~1 GeV能量范围内的质子具有优良的抗辐射性,在低能量级(4.5 MeV)的质子环境中其抗辐射性则会有所降低。
图4 CVD单晶金刚石探测器;(b) RGO/Au电极CVD金刚石膜探测器的剖面示意图
紫外探测技术在通讯、导弹预警与跟踪、天文观测、气象预报、火灾预警、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巨大应用潜力,是一种重要的军民两用光电探测技术。由于金刚石对可见光几乎零响应,具有“太阳盲区”特性,基于金刚石薄膜的紫外探测器具有紫外敏感性好、分辨率高、噪声低、灵敏度高、稳定性佳等特性,是硅基紫外探测器的优良替代品。该探测器在极端环境中具有优良的抗辐照特性,在无需外部电压的情况下即可对极紫外光进行快速响应探测,比当前所用紫外光传感器有着更高的光敏性和信噪比。
图5 金刚石基极紫外光探测器的结构示意图
金刚石作为应用前景广阔的新一代传感探测材料,凭借其优良的物化特性,可在高温、高压、强辐射环境中稳定运行,其使用寿命长,易于实现探测传感装置的小型化、轻量化与集成化,是传统硅基探测器的理想替代品,成为传感探测领域的研究热点。金刚石薄膜探测传感材料及其相关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,有助于有助于我国在电子信息、航空航天、生物医学、武器装备等重要领域的技术开展,可产生巨大的经济、社会效益。
现在,凯发k8国际专注于高品质金刚石材料的研发、生产和销售,现有核心产品金刚石热沉片、晶圆级金刚石、GaN on diamond 、Diamond on GaN、金刚石基氮化铝薄膜等产品。晶圆级金刚石生长面表面粗糙度Ra<1nm;金刚石热沉片热导率高达1000-2200W/(m·k),技术指标皆达世界领先水平,面向探测器领域客户进行专业的金刚石解决方案。